中新網成都11月20日電 (付敬懿)11月20日,“巧手慧心——紙質文獻修複成果展”在四川成都開幕,一本本歷經歲月洗禮的殘損古籍經過修複師們縫補傷痕,重獲新生。在展覽現場,古籍保護專家表示,目前國內古籍數量較大,修複人員缺失,古籍保護需要更多社會力量支持。
  在中華文明史中,流傳著大量的紙質文獻典籍,據不完全統計,國內現存各級公共收藏單位的古籍數量在2700萬冊以上,且尚有大量未普查的民間私人收藏。
  唯一存世的宋刻古籍善本《橫浦先生文集》、中國最後一次官刻漢文大藏經《龍藏經》,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內,酸化、蟲蛀、水漬、霉變、絮化,一本本老舊的古籍觸目驚心,而邊上卻擺放著已修複的嶄新古籍。
  “國內古籍修複人員太少了。”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、國家圖書館研究院院長、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李致忠說,07年國家開始實施古籍保護計劃,當時古籍修複人員不足百人,想要修複全國古籍至少需要300年。
  六年來,中央投入資金1.47億元,引導地方資金1億元,用於古籍保護,建立完善的全國古籍保護工作體系,共舉辦古籍鑒定、古籍修複、碑拓整理、名族語言等各類培訓班,培養專業古籍保護人員6000多人。
  “雖然古籍保護得到了一定的發展,但是人手依舊不足。”李致忠表示,目前,公共收藏單位的古籍修複師尚且不能滿足自己單位的古籍修複,更多的民間私人收藏的珍貴古籍難以得到保護。
  “古籍修複是個很枯燥、繁瑣的工作。”四川西部文獻修複中心的修複師潘艷表示,工作五年多,她已經喜歡上這份枯燥的工作,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靜下心來,投身到文獻修複工作中來。目前,整個修複中心也只有22個古籍文獻修複師。
  據瞭解,四川西部文獻修複中心是一家民辦非企業古籍文獻修複專業機構,自2008年成立以來,已修複古籍文獻6000餘冊(件)。
  “西部文獻修複中心的發展很不容易,很有代表性。”李致忠說,保護古籍,傳承歷史是社會的責任,在官方的修複機構不足時,更需要這樣的社會力量來支持,希望有更多社會團體和有志之士關註、參與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來。
  “現在國家正加大對古籍保護的力度。”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助理、古籍文獻專家王紅蕾說,國家將推進古籍修複中心和古籍保護的人才建設,推動海外中華古籍合作保護項目,探尋海外中華古籍存藏機構的合作模式,推進古籍整理保護與研究工作。(完)  (原標題:紙質文獻修複成果展成都開幕 專家吁社會力量支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annucjlg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